5月8日,“桥见”贵州-2025年马来西亚师生来黔交流活动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之行友好氛围持续升温,多彩的活动、密切的交流、沉浸式互动宛如一条条情感纽带,将中马青年的心紧紧相连,让彼此在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增进理解、深化互信。
在校园广场上的少数民族舞蹈体验课中,中马青年手拉手学习布依族和苗族的基础舞步,跟随中国鼓激昂有力的节奏,或翩翩起舞,或高声放歌,诠释青春的活力与激情;在古色古香的茶艺体验课上,中马青年围坐聆听茶艺老师从茶的生长、采摘到制作、冲泡,讲述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了解茶香里的黔西南,并在投茶、温润、冲泡、出汤、品茶体验中感受以茶会友的和敬之道及文化温度。
实训室里的酒店摆台演示与插花体验环节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语言学习融合,同样精彩纷呈。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中马青年认真学习技巧和礼仪,创作出一件件插花作品,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示+成果分享”的模式,展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牵手共舞的欢快场景、欢歌同唱的青春热血、以茶论道的悠然意境、借花寄情的细腻情思交织在一起,体验、思考、反馈和互动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融的美好画卷,激发了强烈的文化共鸣。
在温馨而庄重的欢送仪式上,中马青年回顾在互相学习和欣赏中共同成长的美好瞬间,献唱精心准备的《Saya Anak Malaysia》《布依留客歌》,寄托美好期盼。
Elin是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医学专业学生,这两日从参观到体验,她领略中华文化丰厚“古风”和斑斓“今韵”,不仅用中文与中国友人寒暄,还用英文、马来语向同行人解释中医药理论和中草药知识。随着活动不断探索,她越发沉浸于多元文化共生的课堂,心中满是惊喜和亲切感。
“我是第一次来中国,遇到的贵州友人和天气一样热情。我学习中医药,也必须了解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此次活动十分精彩,是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帮助,也让我对未来到中国的学习充满期待。”Elin表示,会通过此次贵州经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感谢朋友们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让我们这两天过得非常愉快!”来自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的王婧丽努力用中文点赞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待客之道,分享了自己的文化体悟与成长收获,“我也是第一次来到中国,被中华文化深深感动。我希望能再来中国,深化友谊,为中马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绘制、洗布到融蜡、染色,马来西亚学子Ammar被贵州苗族蜡染“种草”,特意穿上了马来“峇迪衫”(Batik,蜡染)参加当天的活动,兴奋地向中国友人展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和特色美食,细致记录文化故事,积极践行需要尊重和理解的中华仪礼。
“我们都有蜡染,宛如一座文化桥梁,连接两国历史传统与审美观念,这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明互鉴的生动见证。我们的文化虽有差异,但共通的是可以在交流中拥抱不同、开阔视野,看见更广阔的世界。”Ammar说。
此行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浓郁的育人环境,把中华文化的学习传承融入校园与课程,师生们自信展示、乐于分享,并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这里,不仅有学习鉴赏、动手实践,还有加深理解、缔结友谊,这所美好的学校、这群热情的朋友及这次难忘的体验让我更加喜欢中国文化,还想再来中国。”
从2024年以学生身份前往马来西亚参加研学活动,到2025年用灵动的舞姿、悠扬的歌声迎接远道而来的马来西亚友人,这一来一去,让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学子杨钦以“走出去”与“迎进来”的视角感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意,也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中感受中马情谊的珍贵。
“在马来西亚时,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所以我希望能在母校把中国的美好展示给他们,进一步了解彼此的文化,让这份友谊在互动中不断延续,成为我们青春最珍贵的回忆。”杨钦说。
山海可越,情谊不歇 。活动进入尾声,社交媒体热度不减。
苗族蜡染体验课指导教师魏秀竹将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学子峻成创作的蜡染作品《中马万岁》放在“c位”,传递对传统的敬意、对未来的期许;刺绣体验课指导教师周俊洁晒出中马青年同框联手刺绣照,点赞“学子小老师”的称职,展现中马青年友好交流;马来西亚青年分享制作的短视频,分享感受......
“我的内心既激动又感慨,非常荣幸和自豪能参与此次交流活动,文化交流的本质是心灵的沟通,看到马来西亚友人被贵州非遗激发好奇并‘圈粉’,深感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魏秀竹动情地说。
在“桥见”贵州-2025年马来西亚师生来黔交流活动带队教师黄振隆看来,这些细节正是中马民间交流日益密切的写照。
为中马友好常年奔波,足迹几乎遍布中国,黄振隆见证了两国在经贸、文旅、教育等方面的广泛交流,越来越多的中马青年领略彼此的美景、享受彼此的美食、爱上彼此的文化,为中马友好注入更多力量。在一次次国际交流合作中,关注并推动马中青年在地交流和人文对话进展,看到了贵州愈发活跃的身影,绽放出的独特光彩,感受到贵州的善意、热情、真诚。
“中马历史渊源深厚、价值理念相通,相知相亲是中马友好的坚实基础,青年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黄振隆表示,通过活动进一步看到了贵州的发展“奇迹”,了解了职业教育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期待借助中国-东盟教育周、“桥见”贵州等人文交流平台,与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贵州高校携手推动更多交流项目,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为中马青年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鲁涛与中马青年积极互动,送上深情祝福与殷切期盼,希望同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马民间友好人士一道,不断挖掘契合点,深化与马来西亚高校的交流合作,希望马来西亚师生再来深入走访、加深对贵州的认知和了解,鼓励学院学子拓宽国际化视野,以文化为桥,以教育为媒,做中马友好的使者,用知识和技能促进中外文明互鉴、服务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
正如贵州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同仁达成的共识:以教育为媒,架起民心相通的友谊之桥。
“中马友谊长存!”中马青年不舍别离,汉语、英语、布依语、马来语的问候致谢和祝福语此起彼伏,互赠“中草药中国结”“中马友好纪念章”等礼物为此行画上句点,相约做中马友谊的传播者和推动者,如用餐巾折出的“友谊之舟”所寓意那种,同舟共渡划好人文交流的船桨,激荡更多文明互鉴的浪花,让中马满满情谊驶向世界、走向未来。(转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https://share.eyesnews.cn/news/news-news_detail-news_id-11515116970890.html